基因资源数据库
手机版
English

中心要闻

基因资源造福后代,节水抗旱利国利民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心要闻 / 正文

转 | 党代表寄语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牢记嘱托砥砺奋进勇毅前行,凝心聚力在新征程上有更大作为

作者: 来源: 时间:2022-06-26 15:29:11 浏览次数: A- A+

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今天开幕。

这是上海在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全市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工作一直亲切关心、高度重视,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连续四年亲临上海,作出重要指示、交办重大任务、赋予重大使命,为新时代上海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上海市委始终牢记嘱托,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全部工作的鲜明主题和贯穿始终的突出主线,引领带动上海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对此,来自全市各条战线的810名党代表,既是践行者、奋斗者,也是亲历者、见证者。

在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开幕之际,我们采访了十二位来自生产和工作一线的党代表,通过他们的讲述,向读者多维度展现过去五年上海牢记嘱托、砥砺奋进的风貌和成绩,更让大家看到铺陈在上海面前那更值得期待、更催人奋进的美好将来,从而汇聚开拓奋进的强大动力,不断开创上海改革发展新局面。

龚丽英(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生物基因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研究员)

一定能攥紧自己的种子“芯片”

“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我深切感受到这些年来中央对粮食安全、种子资源的高度重视。我们中心培育的节水抗旱稻,结合了水稻高产优质和旱稻节水抗旱特性,是一种全新的“绿色超级稻”,去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些年,中国水稻品种在“矮化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两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产量大幅增加。特别是节水抗旱稻有3个特征:在水田种植不用全程泡水,旱地种植可像小麦一样旱种旱管,整体节水50%以上;改变了传统淹水种植方式,能减少碳排放90%以上;因病虫害减少而降低农药使用,保留稻田肥力,又降低环境污染。

节水抗旱稻现在已推广至长江流域、华南地区,年推广种植面积达300万亩,代表品种“旱优73”亩产已达500至700公斤。

袁隆平老先生生前有个“禾下乘凉梦”。作为种子领域的科研人员,我们都有着相同的梦想——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我们中心要继续培育和推广好适应性更强、产量更高的水稻良种,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展望未来,我们中心设定了“1522”目标:即节水抗旱稻推广种植面积要达1亿亩,增加稻谷产量500亿公斤,节约用水200亿吨,减少碳排放200亿公斤。提高粮食产量,也更好保障粮食安全。我们正在多地开展试种,未来大规模推广后,将对当地农业产生积极影响。比如,在浙江推进“山改田”,向山地要粮;在东北地区推广种植,能减少地下水的抽取,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等。

此外,我们中心也将继续在全球范围内收集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与经济价值的优良种源,创新与培育新良种,鉴定和克隆具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生物新基因,攥紧自己的种子“芯片”,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节选转自:文汇APP


分享到:
【打印本页】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