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DR密码】节水抗旱稻(WDR)的前世今生
什么是节水抗旱稻?
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是节水抗旱稻的话,
现在就带你研究!
民以食为天,要说起粮食,我们干饭人怎么可以没有米饭?
按水分需求来划分,有水稻,有旱稻,还有一种,叫节水抗旱稻。今天要为大家而介绍的就是这节水抗旱稻。水稻和旱稻大家都听过,但这节水抗旱稻是什么稻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从他们的老祖先——野生稻说起。
一、水稻和旱稻的家族史
10000-18000年前,栽培稻的老祖宗——野生稻就生活在河滩、湖岸的沼泽地里,和今天水稻优越的生活环境相比,老祖宗的生活显然过得非常艰苦。它需要适应季节性的旱涝交替,被老天爷紧紧抓住命运的后颈,没办法为了生存,野生稻因此具有了对水生和旱生环境的双重适应性,这也为它的子孙后代繁衍壮大奠定了基础。在长期驯化中,野生稻逐渐驯化成栽培稻。栽培稻有两种生态类型:一类是适应水田生境的水稻,另一类是适应旱作生境的旱稻。
早期的栽培稻种在没有灌溉设施的原始农田中,完全靠天吃饭,过着有水喝一阵、无水渴一回的生活。(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这时候的原始栽培稻,就是旱稻类型的。旱稻具有较强的节水抗旱性能,整个生育期的耗水量仅为水稻的1/3至1/4。
随着农耕文明与科技的发展,人类逐渐具备了改造田地、兴建水利的技术和能力。这时候,一部分旱稻,也可能包括野生稻,就逐渐演化为水稻,成了“别人家的孩子”。水稻可以说是栽培稻圈子里的顶流明星,日常被水包围,尤其是在“矮化育种”和“杂交育种”之后,水稻产量高、吃着香,成为了咱们干饭人的宠儿。
那么水稻是不是就真的完美无缺呢?旱稻是不是就乏善可陈呢?让我们来看个对比图。
水稻和旱稻各有千秋,又各有缺陷。他们带来的问题也不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二、我国水稻种植面临的问题
我国是个缺水大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中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耗水量占全国总耗水量约70%,而水稻的用水量又占整个农业耗水约70%。在中国许多水稻主产区,干旱仍然是制约水稻生产的最主要因素。除此之外,水稻在种植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化肥和化学农药,同时排放大量温室气体,这些对环境的破坏都是长久且剧烈的。
面对以上困境,不论是水稻、还是旱稻,都不能满足需要。那么有没有一种既节水又高产、既节约水资源又保护环境的栽培稻呢?
节水抗旱稻就应运而生了。
三、节水抗旱稻的诞生
节水抗旱稻既具有水稻的高产优质特性又具有旱稻节水抗旱特性,是一种新的栽培稻品种类型。
他是个“全能选手”:既可以在水田种植,又可以在旱地种植。
在有水灌的条件下,节水抗旱稻的产量、米质与水稻基本持平,但可节省50%以上的灌溉水。在较轻的干旱条件下能保证产量的稳定,而在较重的干旱时也能获得一定程度的产量,避免了一般水稻遇旱则严重减产或绝收的情况。
有人提问了:节水抗旱稻是不是完全不用喝水呢?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节水抗旱稻在产量持平的情况下,在生长关键时期仍是需要灌溉水的,但是用水量大幅减少。
除了节水高产,节水抗旱稻还是“环保卫士”和农民的“新宠”。
节水抗旱稻大幅度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不仅保护环境,还帮助农民降低了生产成本。农民花更少的钱,更少的精力,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消费者也可获得优质安全大米;环境可以得到更大程度的保护。农民、消费者双方获利,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向兼顾。因为突出的表现,荣获了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上海农业0到1的突破,更打破了农业领域国家科技一等奖8年的沉寂,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书写了精彩一笔。
如今节水抗旱稻正在走向世界,不仅在国内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地表现优异,还走出国门,在乌干达、肯尼亚、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以及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等亚洲国家生根发芽。
自然见证了太多物种的诞生和覆灭,但它也将看到,未来在人类的不懈努力下,节水抗旱稻这一新型栽培稻在地球这个生命世界里的顽强抗争和生生不息。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