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资源数据库
手机版
English

中心要闻

基因资源造福后代,节水抗旱利国利民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心要闻 / 正文

节水抗旱稻发展的里程碑 全国节水抗旱稻全产业链创新联盟成立

作者:张婧琪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23-03-18 15:00:36 浏览次数: A- A+


3月18日,第十四届中国国际种业博览会暨第十九届全国种子信息交流与产品交易会开幕式在天津举行,会上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总农艺师王积军,天津市农业科学院院长程奕,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蔡友铭,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江苏丰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海燕,上海天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金祖平共同宣布全国节水抗旱稻全产业链创新联盟正式成立。

全国节水抗旱稻全产业链创新联盟(以下简称“联盟”)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安徽丰大集团、上海天谷生物共同发起成立。联盟成员单位65家,包括上海农科院、中国水稻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等科研育种单位;上海天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丰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先正达集团(中国)、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等种业企业;浙江家乐蜜园艺科技有限公司、施可丰(山东)智能农业装备有限公司等农资农机企业;安吉两山绿川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水资源节约与保护产业创新联盟、农业农村部东南沿海农业绿色低碳重点实验室、柏能新能源(深圳)有限公司等涉及水资源和碳排放项目开发的企事业单位。联盟旨在发展节水抗旱稻,推进节水抗旱稻品种选育、新品种试验示范及配套技术集成熟化和推广应用,打造集绿色种植、稻谷收储、稻米加工、市场营销、碳交易于一体的节水抗旱稻产业链,促进全产业链创新发展3月14日全国节水抗旱稻全产业链创新联盟成立大会和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当选联盟首任理事长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刘信当选常务副理事长。

 

化危为机:加速水稻绿色转型

在节水抗旱稻诞生之前,水资源一直是制约水稻产量的关键,在我国广泛分布的中低产田里这一困境尤为突出。每年我国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70.4%,而仅仅水稻用水量一项就占农业用水量的70%,水稻对水的依赖可见一斑。想要高产量,必须漫灌水,这似乎成为水稻种植的“紧箍咒”,让农民无可奈何,也让我国缺水难题更加严峻。“水”困境进一步引发了“碳”难题。长期保持水层的栽培方式,使得水稻的甲烷排放尤为剧烈,每年占农业甲烷排放的40%左右。

前有拦路虎,万夫难过关。而节水抗旱稻的出现,为水稻化危为机提供一计良策,变水稻困境为发展优势,为农业摆脱水碳桎梏创造新机遇,更为我国农业朝绿色可持续发展转型、加快实现“双碳”目标创造有利条件。

节水抗旱稻作为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罗利军团队原创的新型水稻类型,具有节水抗旱、高产优质、省肥减碳的多重优势,可实现节水50%、节肥30%、减少面源污染70%以上,在全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多国推广种植,影响广泛。旱种旱管节水抗旱稻可减少碳排放90%,对实现国家“双碳”目标、推动全球农业进入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具有重要意义。节水抗旱稻“直播旱管”的稻作生产模式,摆脱了对水资源的过度依赖,拓展了水稻种植空间,大幅减少了面源污染和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开启稳粮保供绿色发展的新路径。

统揽全局:促进产业链协同创新

随着节水抗旱稻品系的不断完善,推广范围日益扩大,反响愈加热烈,越来越多的科研单位、种业企业聚焦节水抗旱稻全产业链发展,亟需从全局角度出发、覆盖节水抗旱稻全产业链的联盟推动节水抗旱稻的研发与推广。

2022年9月,全国抗旱稻全产业链创新联盟正式启动。2023年3月,经过充分准备,联盟于天津正式宣布成立,全国节水抗旱稻发展即将进入新时代。

联盟将搭建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平台,包括但不限于新型研发机构、产业发展基金等,整合政府、社会和联盟成员的资源,在产业链的上、中、下游联合开展包括节水抗旱稻育种理论、技术和突破性新品种培育研究、可持续生产技术、装备、投入品、高效生产模式和人才的创新发展,高附加值产品及市场的开发等,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融合发展,实现产业链多环节增效,促进节水抗旱稻高质量发展。联盟建立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合作研究、互惠互利的创新与成果转化应用等合作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建立高效的政产学研用创新机制,促进产业链和联盟单位的共同发展。

联盟组织机构由联盟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秘书处和监事会组成。联盟常设机构为秘书处,设在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

凝心聚力:节水抗旱稻迈向新时代

当前,节水抗旱稻可种植范围已覆盖国内除青藏高原外所有省份,并在“一带一路”国家中广泛示范或推广种植。联盟成立后,将致力实现节水抗旱稻“1522”发展目标,即在国内实现新增水稻种植面积1亿亩,增产500亿公斤,减少200亿吨水稻生产用水,减少200亿公斤二氧化碳当量的碳排放。联盟成员单位将朝着发展节水抗旱稻,拓展水稻种植空间,改变水稻传统种植方式,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农田增值农民增收的发展目标凝心聚力。



文字:张婧琪

图片:赵洪阳、张婧琪

编辑:张婧琪

审核:周佩雯

 

首页焦点图
分享到:
【打印本页】
×

用户登录